“幾回回夢里回延安,雙手摟定寶塔山……”延安,見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和建立的千秋偉業(yè)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光輝實踐鑄就了延安精神,現(xiàn)在或曾經(jīng)戰(zhàn)斗、工作、生活在延安,以及到訪過延安的人們與之結(jié)下的深情,就是延安精神的實際傳承。一次延安行,一生延安情?!吨腥A魂》網(wǎng)開設“我的延安情”專欄,旨在通過您講述親身經(jīng)歷的故事,讓廣大讀者滋養(yǎng)初心、淬煉靈魂,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。歡迎來稿!——編者
(投稿郵箱:zhonghuahun1921@126.com )
記憶里的延安,總是那么神圣,感覺離我很遠很遠,觸不可及,卻又感覺就在山的那一邊。
印象里,與延安結(jié)緣還要從2006年中考說起。那年我16歲,中考成績出來后,我的分數(shù)達到了延安中學的錄取線,但當時上學的費用對于我們的家庭條件來說,算是很大的一筆開銷。那時家里雖然很窮,但是父母始終堅信一條,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教育,只有走出大山,孩子才有希望。于是父母省吃儉用,四處借錢,湊齊了費用后,我跟父親便來到延安。到延安后,感覺一切都是那么新鮮,長長的街道商鋪林立,來來往往的人群有說有笑,還有遍地的高樓大廈。說心里話,我是真想在這里讀書,但是看到高昂的學費,再想到父母的不易,又考慮到回縣城讀書,可以享受免除學費,另外每學年還能獲得500元的助學獎勵后,我心一橫對父親說:“我還是回去讀書吧!”那時我相信,只要自己努力學習,到哪個學校讀書都是一樣的,再說縣城的學校也很好,每年有好幾百人能考上大學。父親見拗不過我,只好無奈地答應了,于是我們便回家了。這是我和延安短暫接觸的一次,也是我第一次離延安這么近,雖然最后沒能在這里上學,但延安中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并相信有一天我還會來到延安。
延安中學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辦的第一所中學。1938年8月,在國難當頭、民族危亡的歷史時刻,為了給抗戰(zhàn)積蓄力量、給建國儲備人才,延安中學的前身——陜甘寧邊區(qū)中學在戰(zhàn)火硝煙中誕生……這是去過延安中學后,我才開始慢慢了解延安中學的前世今生。延安中學自創(chuàng)辦以來,為黨和國家培養(yǎng)了大批優(yōu)秀人才,為抗日戰(zhàn)爭的勝利、解放戰(zhàn)爭的勝利、新中國的成立和國家經(jīng)濟建設作出了貢獻。每每想起當初去延安中學報到的場景,常常深感遺憾但卻從未后悔當初的選擇。雖然沒有在這所中學接受教育,但與它的一面之緣,已然影響到了我后來對學習的認識,對革命故事的興趣,對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敬,以及對紅色基因的傳承。
2016年,我辭去中國石化的工作,回到延安,在延安大學怡苑小區(qū)租了房子,之后把所有的考試資料搬入房中,開啟了我的公考之路。起初,覺得這樣無拘無束的日子很美好,學習也很輕松,學習時間完全可以自由支配,但在長時間的復習下又遲遲等不到考試招聘信息的發(fā)布,慢慢就感覺到學習的枯燥和無聊,心態(tài)也開始松懈了,只是心里告訴自己,一定要堅持到最后。因此每當早上不想起床,或者學習感到很累的時候,就會去附近的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走走,看看召開中共七大的楊家?guī)X中央大禮堂,看看毛澤東、周恩來等中共老一輩領(lǐng)導人的故居,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,但每次去了之后,感受總是不一樣。我時常在想,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,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始終以革命樂觀主義對待困境,以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克服困難,領(lǐng)導中國革命事業(yè)從低潮走向高潮、實現(xiàn)歷史性轉(zhuǎn)折,扭轉(zhuǎn)了中國前途命運。而現(xiàn)在的我,吃穿住用都很好,還有什么資格不去努力實現(xiàn)自己的目標呢?于是回來后,便重新投入到學習中去。在那里,總能給自己找到繼續(xù)堅持的動力。
當我公考上岸后,重新租了房子,準備搬出去,此時正值畢業(yè)季,看到意氣風發(fā)的學子即將走上國家建設的征途,在各行各業(yè)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,不禁感慨:“試問祖國未來,誰是棟梁?敢問神州大地,誰與爭鋒?”回到住處后,簡單收拾起行囊,告別在這里生活了一年的時光,縱然有萬般不舍,但總要重新出發(fā),才會遇到更好的自己。在公交上,望著車窗外人來人往,回想起一年來的奮斗歷程,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,于是在手機備忘錄上寫著曾經(jīng)在延安大學的時光:
怡苑、自習室和圖書館的燈光,
堅持跑過一月八十萬步的操場。
餐廳里的面條、蓋飯和小米湯,
三百六十五日品嘗著飯菜的香。
混跡在學生當中充當著求學郎,
卻每日每夜丈量著迷茫的前方。
青春的光芒對照著內(nèi)心的彷徨,
一下子就看出誰是懦夫誰是梁。
我并沒有在這受過延大的培養(yǎng),
卻和這個學校有了很多的交往。
曾經(jīng)考研復審和敷仁樓的考場,
再次走進敷仁第一階梯的課堂。
六七月的陽光火辣辣地曬得慌,
也阻止不了激昂的青春將散場。
我就是跟在這些學子的腳后方,
卷著鋪蓋帶著書離開了這地方。
延大把五湖四海的學生盡培養(yǎng),
學生走出校園報效祖國入各行。
我沒受延大的教育只是走過場,
卻意外收獲了延大文化的涵養(yǎng)。
今日再來卻好像要出嫁的姑娘,
充滿了依戀相機跟著咔咔地響。
記錄曾經(jīng)在這里奮斗過的時光,
心懷感恩走在新時代的最前方。
我把自己當作了一名延大的人,
希望某天做一名真正的延大人。
暫別延大給逝去的青春開好場,
在平凡的崗位上讓光彩再綻放。
新時代新征程上的號角已吹響,
實現(xiàn)理想就要不忘初心跟著黨。
延安,這個在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讓無數(shù)愛國青年“只要還有一口氣,爬也爬到延安城”的圣地,它就像一塊巨大無比的磁石,把成千上萬追求進步、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到此,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,為民族解放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。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,80多年來,延安大學始終堅持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,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,擔當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使命,緊扣時代脈搏,它正在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匯聚四方英才,不忘初心,弘揚延安精神,爭做時代先鋒;以砥礪奮進的姿態(tài)培育萬千桃李,牢記使命,傳承紅色基因,勇立時代潮頭。延安大學正在為加快建設更有特色、更有水平大學,為建設教育強國、科技強國、人才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。
1935年到1948年,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。崢嶸歲月,見證我們黨由小到大、由弱變強,領(lǐng)導中國革命事業(yè)從低潮走向高潮,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,并孕育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為主要內(nèi)容的延安精神?!把影簿衽嘤艘淮袊伯a(chǎn)黨人,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?!毖影簿褚布钪也粩嗲靶校瑢崿F(xiàn)了一個個小目標。如今,我已經(jīng)在延安工作生活7年了。7年里,我親眼見證了延安一點一滴的變化,我也為延安的變化在努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。延安革命舊址是我常常想去的地方,那里就好像放著“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”,每次去讀它,總能源源不斷地給我提供不竭動力。延安精神更是我戰(zhàn)勝困難的精神支柱,無論何時,它總能滋養(yǎng)初心、淬煉靈魂,提醒我要常懷“本領(lǐng)恐慌”的危機感,常有“能力危機”的憂患感,堅持學習,勤奮工作,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本領(lǐng),爭做人民的好干部。
曾幾何時,“巍巍寶塔山,清清延河水”,這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實寫照?!皫谆鼗貕衾锘匮影玻p手摟定寶塔山”,反映了無數(shù)國人對延安的炙熱情懷。憶往昔,這里是見證崢嶸歲月的革命老區(qū);看今朝,這里是肩負歷史使命的生態(tài)新城。俗話說,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是這方紅色熱土養(yǎng)育了我們,我們才得以更好地生息繁衍。我們情系的這片土地,就是美麗的延安。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土地上,我們發(fā)揚延安精神,奮起直追,立下愚公之志,鍥而不舍,久久為功,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,226萬老區(qū)人民告別了絕對貧困,一座現(xiàn)代化新城拔地而起,二道街熟悉的城市煙火氣,綠水青山成為延安人民的“幸福不動產(chǎn)”,“圣地藍”成為“標配”……延安人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顯著增強。如今的延安早已成為一座生態(tài)宜居之城、筑夢未來之城和全國各地游客追尋紅色記憶、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(xù)紅色血脈的紅色文化之城,令無數(shù)人向往。
啊!延安,我把你追尋,追尋紅色的記憶,追尋信仰的力量,追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!
(作者:郭慶;責任編輯:林靜)
值班編輯:白雪 李寬
技術(shù)支持:李馨雨
值班總編:閆金久